民國三十八年後,中華民國政府移台,有更大量的軍民移入台灣,民國四十五年六月宋美齡在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婦聯會)的六週年紀念會上提出為「籌建軍眷住宅」的構想,由婦聯會發起籌建軍眷住宅運動,成為政府整個「軍眷住宅計劃」的「開端」。


婦聯會於四十六年籌建婦聯一村,四十七年籌建婦聯二村。幾百戶的眷戶遷入,兒童就學就成問題了,浮洲沒有小學,學生都得徒步走過鋪著碎石的大觀路,經過長長的浮洲橋去沙崙國小唸書,很不方便。隨著學齡孩童愈來愈多,於是鎮公所和軍方協調,於民國四十六年在大觀路的東邊空地上即婦聯二村的北邊設立了中山國民小學。村內的公共設備完善,有醫務室、農地、菜市場、大禮堂。浮洲浸信教會做為禮堂,是居民的固定聚會場所。


作家朱西甯一家(作家朱天文姐妹)、作家愛亞;鄭南榕、前立法委員林正杰;龍門客棧的上官靈,以蘋果花成名的楊燕;都曾住過婦聯一、二村。所出名人橫跨藝文界、政治界、影劇歌唱界。實可說是人才濟濟、名人輩出。

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十一日早晨,「葛樂禮」颱風來襲,當年剛建造完成的石門水庫,因為上游大量進水,水位超過警戒線,水庫大量洩洪,大水順流而下,剛好又碰上大潮,淡水河海水倒灌,從早上十點開始,到中午十二點,短短的兩個小時,沖積而成的板橋浮洲地區,被淹成水鄉澤國,部分地區水深已達一層樓高,湳興橋被沖毀,才建村幾年的婦聯一、二村,也沒能倖免,當洪水消去,家園泥濘,大雨改變了兩村命運;沒過幾年,婦聯一、二村就成了消失的聚落,居民紛紛他遷力行新村、文和新村、仁愛新村等新建的眷村。


民國四十八年有一群小生意人遷入婦聯一村大禮堂旁福利中心小菜市場居住,後來婦聯一村遷村時,那些住戶因非正式的眷戶,並未分配到可遷移的新房舍,故始終居住在原地。後來土地的主管單位行政院退輔會板橋榮譽國民之家認為他們算是非法占用,應該將房屋騰空並撤離,遂有大觀社區事件的發生。


民國五十八年,婦聯一村原址設立榮民之家,提供具有榮民身分,且沒有支領退休俸又沒有工作能力的老榮民,一個安養天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