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巷三十八

番仔園古厝

照片提供 / 枋橋文化協會

「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

「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

          ——宋.王梅溪詩


詩中所指的「佛國」即印度,「茉莉」兩字,是從古代印度梵文中音翻譯來的,佛經稱做「抹麗」。


茉莉花以花香清淡優雅、可以沁心人脾而著名於世,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農作物,在清末時期,茉莉花隨著漢人移入臺灣而漸漸受到重視。浮洲地區則在日據時代出現了第一塊的茉莉花園,茉莉花種植區域,大部分多分布於現在的大觀路一段38巷。


曾經這個地方處處可以聞到清雅花香。 在茉莉花賣價最好的時候,一斤的花價格可以換來一坪的土地,使得一些家園致富,連帶的許多家也加入種植茉莉花的行列。每當到了採收茉莉花的季節,浮洲地區的家家戶戶,沒有一個人是空閒的。而在夏日午後,一場來的大又急的西北雨,更是讓大家急忙穿上厚重的簑衣加緊採收,從老一輩們的回憶中,那忙碌穿梭在茉莉花園採收的記憶,可以想像出當時栽種茉莉花的盛況了!


但到了日治末期,因為戰爭因素,而茉莉花本就不是民生必需物資,於是香花轉變成不合時代需求的栽種植物。


影響茉莉花田沒落,最主要的因素是民國51年浮洲地區下的一場大霜,霜害使得作物損失卻無可奈何,然屋漏偏逢連夜雨,民國五十二年,強烈颱風「葛樂禮」的侵襲肆虐,破壞了大片花田,茉莉花的盛世也漸漸成為遙遠的記憶了。


難能可貴的是,現今大觀路一段38巷156弄,目前還保些許百年古厝,和最後一小片帶著往日回憶的茉莉花園。

番仔家園

現為歡園里,以前這裡稱歡仔園,再早則稱番仔園,相傳這裡原來是原住民的菜園,是浮洲最早開墾的地區之一。

156弄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這條路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歡子園福德宮

歡子園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廟中還供奉著當番籤,因原本只有鐵路以南的歡圓宮,但由於鐵路改道,造成以北的居民要冒著穿越鐵道的危險來祭祀。所以興建了一座小廟,但開墾初期人們生活艱苦,沒有能力興建廟宇,於是就用輪值牌,由各家輪值供奉福德正神,這個輪值牌就是當番籤,它訴說著那段篳路藍縷的日子,還有一份虔誠的心意。

郭家古厝

約日據時代中期,郭媽漁家是最早種植茉莉花的人,古厝的門面有一刻著「新安居」雅致的門楣,庭院裡種植了許多寓意深遠的樹木,還存有一輛昔日運載茉莉花的老腳踏車。

劉家古厝

劉家古厝是番仔園歷史最久的古厝,後院還留有一口水井和果園,可以想像古厝昔日的風華。浮洲許多家族因為種植茉莉花而改善了生活環境,其中劉家更是藉由茉莉花起家,逐步擴展事業,十數年後成為臺灣政商名家。

李家古厝

李家的門面非常特別,門兩旁的對聯是由石頭雕成的,字體呈現光潤的石頭原色,並以紅色為底,非常精美雅緻。再細看內容,勉勵著子孫勤於耕耘,樂讀詩書,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楊家古厝

楊家是番仔園的第一大家族,古厝是保持著相當完整的三合院,紅紅的磚牆,完整美觀的屋頂,門眉上面的堂號寫著「從善居」,寓意為「順從天理而為善」,古厝裡留著古早的廚房,還有傳統的灶,楊家奶奶會親手做醬油,在屋子空地上擺了一甕甕醃著黃豆的大陶罐,醬油又香又醇。


最重要的是楊家後面,還保留了一片珍貴的茉莉花園,雖然只一小片,但它可是浮洲最碩果僅存的茉莉花田喔!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楊家門口也停了一部腳踏車,跟郭家一樣,那輛腳踏車非常陳舊,想必也是充滿了舊時回憶。

許家古厝

許家古厝位於鐵路以南,也是保存完整的三合院,祖先於清末從西盛遷移至番仔園,堂號太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