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

如形隨影

盧人仰

在我的整體的創作核心,一直圍繞著有關重覆的幾何造形於潛在影像與真實影像空間之間的轉換中,所產生的中介(médiation)及融合(intégration)的問題作探討。在各種的手法與表現裏,包含:

1.同質融合(homogénéité)、

2.異質融合(hétérogénéité)、

3.中質融合(neutrogénéité)、

4.複質融合(multigénéité)等所衍生各項分類為創作內容。


另外,在我的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項著眼點,便是重視造型上的思考及新意,試圖發覺視覺與造型,在過程與呈現上的新經驗。


這次我名為「如形隨影」展覽的計劃,是有關上述之「異質融合」的一系列作品,總共有98張照片,它們可各自獨立為單一作品,但以展場概念的整體而言,它是一件作品,除此,也可依拍攝的角度歸類,有5個系列而各自分開,但每個系列,因光影移動與立體造型變化的異質融合,可再分類多組而有不同的連作。

我的作品製作方式與過程,在這次的發表作品較為單純,首先,我製作一個立體幾何作為「原型」(prototype),接著,我將它放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拍攝之,這些模型在我拍攝的過程,我是在尋找一種我稱之為「既定形」的異質融合,就是「原已存在」的融合造型,它們有一定的關係,有一定的序,有整合性,有密切的相依性,有成形的邏輯性,也就是說,當我打造出這些立體造型,它們所存在著與光影間相融的各式各樣有趣、優美的新造型、新關係,其實便已經「存在」了,我只不過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將之一一找出來罷了,這好比李白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大塊自然之。」李白這位大詩人,只不過將那些行雲流水,早就「已經在那兒」的文章,把它們「帶」出來而已。


另外,我所尋找到的這些造型與其光影所形成的融合位置,正是一種關於「不多不少」(Neither more nor less)的視點,透過這個角度,去發現一種「渾然天成」的融合新造型。而這個「不多不少」也延續著與藝術史、設計史上一段頗富趣味性的對話與爭論,例如:

關於主張「少」

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所說的 “Less is more”、“Do less to get more”。

Ad Reinhardt 的 “More is less”。

阿道夫 洛斯(Adolf Loos)提出「裝飾即罪惡」“Decoration is crime”。

中世紀的西多修會(The Cistercian)追求貧困,譴責建築與藝術方面的奢侈,超出基本使用功能皆是罪惡。


關於主張「多」

巴洛克藝術,在色感和材質效果上,鑽研於令人炫目、驚奇的效果,並試圖導向具有誇張性、圖像的奔放自在性、具動感及大量的裝飾性風格。

後現代主義極重要之理論學者范裘利(Albers Venturi)所說的:“More is not less”, “Less is bore”。

另外,法國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 史塔克(P. Starck)所主張的:「我不相信『少就是多』,我相信『少與多』」….等等。


我,則主張「不多不少」(Neither more nor less)。


這次「如形隨影」展出的作品,我便是從這項「不多不少」的主張中,歸納出一種關於「序」與「律」,試圖從中追尋平面與立體、虛與實、光影與實物、可觸性與不可觸性之間,追求關於異質融合的「大塊自然之」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