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7

閱讀計畫

The Reading Project

苗之珊

我們到底怎麼讀?我們又讀到了什麼?


「閱讀計畫」以一個廣義的閱讀概念,檢視影像、文字、物件三者以及其中交疊、相互限定的微妙關係,探究過程中意義如何製造:意義不是固定內存於影像、文字或物件中,以本質方式存在,再展現、傳遞使人接收理解,而是讀者/觀者在特定脈絡或框架下,「解碼」後透過參與、實踐的方式生產意義(或歧義)。


因此,「閱讀計畫」嘗試使影像內容成為操作符碼,進行一連串文字對應指涉物的實驗:透過關鍵字或描述,我們進入閱讀狀態,也進入影像本身多義性的闡釋空間。猶如符碼的「顯義」過程,這些相對應連結是由創作者任意附加,一旦人為定義的連結改變,脈絡改變,意義亦跟著改變。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跳出慣例,經驗解碼、釋義時的微妙差異。


猶如文學評論家伊格頓(Terry Eagleton)所言,「意義是零碎或散佈在整個符徵的鎖鏈中,它無法輕易敲定,絕對不是充分現存於某個單一符號,而是一種現存(presence)與匱缺(absence)同時不斷閃爍的狀態。」一旦能感受到那種意義的「閃爍」或搖擺,或許我們可以說:原來我這樣閱讀。



苗之珊

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碩士(MA Communications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eds)、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曾擔任私人工藝博物館專員、書店店員、出版社資深編輯、台北當代藝術館好玩藝教室及知然堂黑白攝影與暗房課程助教。現職為特約攝影、兼職教師並從事跨領域自由創作。


由於對人際互動、微觀場域的觀察及介入、影像與文字間新脈絡生產、日常語言變化等議題的廣泛興趣,創作主題涵蓋單身者當代肖像的「臥室計畫」、教室內學生與老師間權力對抗及協商的「教室計畫」、重構影像脈絡與凸顯閱讀顯義過程的「閱讀計畫」、反思作者性、原創性與個體性的社群網站文字作品「寫作計畫」、母語受外語影響所產生的排斥、接納與變易的「斯必克恩計畫」、語言在人際對話語境中的有效性與溝通焦慮的「換語計畫」等。系列創作已分別獲獎或入選於「全國美術展」、「高雄獎」等獎項。目前創作以概念表達為核心,媒材不限於攝影或文字範疇。


個人網站



獎項與榮譽

2015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入選「專家面對面計畫」

2014 「2014高雄獎」入選

2014 「103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入選

2012 「101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銀牌獎


展覽

2016 「台灣當代一年展」,台北圓山花博爭豔館

2015 「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台北圓山花博爭豔館

2014 「2014高雄獎」聯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4 「103年全國美術展」,台中國立美術館

2012 「臥室計畫」個展,八樓當代藝術空間

2012 「101年全國美術展」,台中國立美術館

2012 「女覺」聯展,八樓當代藝術空間

2012 「新影」聯展,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