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家導讀中國美學

以文化資產而言,中國文化長達千年,所留下來關於美學的文化資產非常豐富, 近代許多美學大家將此整理編輯,我們可依此脈絡去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當中有關於美學內容,並與西方美學融會貫通。


宗白華

         (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江蘇常熟人,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德文科出身,曾主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後留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Frankfurt)及柏林大學(Berlin),一九二五年返國後即任教於中央大學,主講美學及歷史哲學。出版有《流雲小詩》、《三葉集》及《歌德之認識》,並譯有《批判力批判》及《海涅與藝術》等書。


朱光潛

     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是當代著名美學家,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早年受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著有《文藝心理學》介紹了西方美學史上的各家學說,《談美》等。

  他在著述的同時,翻譯大量美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如黑格爾的《美學》、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也是我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1916年10月,四十八歲的蔡元培因教育總長范源濂電請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高舉“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辦學理念,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美學思想對整個思想界和教育界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王國維

  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生於書香世家,1892年中秀才,1898年到上海學習西學,把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想融入中國傳統文化。1911年赴日本,潛心研究經史及文字學,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是中國近代國學大師。著作共六十餘種,批校古籍逾二百餘種,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影響較大的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



魯迅

  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最多使用的筆名。魯迅家學淵博,國學根基深厚,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等任教,並從事創作。享年五十六歲。魯迅是中國現代的社會病理作家,他對中國封建思想毒害及不合理的舊制度,極力抨擊,務求以文學改變國民的落伍思想。他所寫的小說,大都針對國民的人性弱點,揭社會的瘡疤而寫作,用字辛辣,諷剌深刻。一九一八年五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一九二一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