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烏托邦

書店營運進入第七年,這七年書店與台灣社會都發生劇烈的變化,面對變化我們思考,書店未來將何去何從 ? 應該怎麼定位 ? 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 思考未來10年,什麼是台灣社會最需要的 ? 什麼是書店做得到也應該去做的?我們觀察發現,是"美"。於是我們花了很多精神在梳理美,從東方到西方、從現代到古時,不斷去思考,何謂美 ? 美如何學?如何教?如何經營?

歷史上偉大的書店,一直是給予當下時代最需要的,曾經是思想、曾經是文化、曾經是革命。在這個書店漸漸消失的時代,我們想再次給予時代最需要的,我們想讓書店再次偉大。

困 境

一 、實體書店困境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書了。 


歐威爾擔心會有人奪走我們知的權力;赫胥黎害怕有人給得太多,讓我們變得消極、自大。歐威爾擔心真理被隱瞞;赫胥黎害怕真理被繁瑣小事淹沒。歐威爾擔心會有人奪走我們知的權利,赫胥黎害怕我們會造就膚淺文化,滿腦子遲滯、糜爛和愚癡的念頭。赫胥黎又說,在《一九八四》一書中,民眾遭受痛苦荼毒的控制;在《美麗新世界》中,他們則因耽溺享樂而為人掌控。總之,歐威爾擔心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惡,赫胥黎害怕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愛。


今日看來,歐威爾的預言錯了,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發生……

二 、台灣困境


貧富不均、高失業、低薪資、低成長,似已成為各國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尤其分配失衡、貧富差距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國與國之間,現今的恐怖攻擊(不論來自IS伊斯蘭國或蓋達組織),乃至反商仇富、不同類型的階級鬥爭,都直接間接來自資本主義的濫用與失速。

三、 個人困境


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我迷惘了許多年,不斷在哲學丶心理學丶社會學丶宗教學丶靈修丶內觀丶禱告丶氣功丶瑜珈等當中找尋,多年後終於得到自己深信的答案「人不可能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說來荒謬,但面對人生,只能回歸內心去察覺,察覺什麼是與自己產生共鳴,而願意花一生去好好經營的方向?


“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Neither love without knowledge nor knowledge without love can produce a good life.”

讓想像力奪權!

L'imagination au pouvoir !

面對困境,我們思考丶想像.......

台灣需要怎樣的書店?


「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顧。因為它遺漏了一個人性必然登臨的國土。當人性登陸時,它極目遠望,看到一個更好的樂土,立即毫不留戀地重新啟帆遠航。烏托邦的實現就叫做進步。」

—《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王爾德

美|人 性

一 、 美是人性的必要條件


席勒認為美學不僅研究美的本質及藝術創造的結構,也不只分析人之美感的發生來源,更是一門能夠真正開啟人之本性的科學。對席勒來說,美是最理想人格性的表徵;真正的美,有助於提升和完善人性。他認為美育就是解決人性根本問題的良藥。


「我們的時代確實徘徊在兩條歧途上,一條是淪為粗俗,另一條是變得疲憊和錯誤。我們的時代應該透過美在這雙重迷途上被導回正途」。美可以使人們的情感活躍、思想自由與理智清明。「美」調合了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所以美的表現更凸顯了它是人性中的一種必要條件,在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中找到平衡。


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唯有透過美育,所以美是一切自由的先決條件,也是解決現時政治問題的不二法則。

二、美感的需求

馬斯洛於1954 年首度提出此一理論,發表初期將人之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在歷經16年的學術鑽研及實踐印證後於1970 年將之提升為七個層次。


馬斯洛認為在某些人身上,確有基本的審美需求,醜陋會使他們致病(以特殊的方式),在美的環境中會使他們痊癒。觀察自然界動物生活的歷程亦可發現動物均有其對美的需求,用以裝飾自己或是展示雄風,人類身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從人類最原始的生活形態而言,原始的人類即具有崇尚美的觀念,在現今發現洞穴 石壁上所遺留下來的圖樣即可窺見一二,此類需求是追求結構、追求系統、追求對稱、追求完備,以獲得美感經驗(鄭玉卿)。 


所謂美即是能引起觀賞者美感經驗的事物。這種美感經驗是主體忘卻利害,由事物之形像或形式激起的自由想像,並從中體驗到一種精神的昂揚、喜悅或快樂。這種快樂是隨著美的感動而來的。(林逢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美|文 明

三 、美感是文明的基石


「我感受到美的力量,認為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我深刻的認為一個文明的國家,是建立在擁有美感的國民身上。許多人把美當作表面的素質,認為美感是膚淺,其實美感是文明的基石。」


「美,應該是從生活中很自然地體會到,看多了美的事物,養成眼睛的判斷力,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力量,一個國家的力量。」


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因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美|執行

一 、 從生活去感受美


他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蔣勳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美感生活並不貴、不遠。他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從本書中習得如何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最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尋得心靈釋放和寧靜。


他提醒我們反觀自己的內在,特別是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讓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的敏銳感受全面甦醒,由此而能深刻體驗大自然之美與生活之美,也在自己「美的存摺」中積蓄出無窮無限的心靈智慧。

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


蔣勳 :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尤煌傑:「美學」是「對於美、藝術、審美經驗三者的性質進行哲學探究的學科」。相應於此,他區分美學的研究對象為「美的本體論」(美)、「審美學」(審美經驗)與「藝術哲學」(藝術)。


當前美育與藝術教育所提供的教學方法,多在「審美學」(審美經驗)與「藝術哲學」(藝術) 。


「美之本體論」(美)的部分(包括對本體美的體驗以及創作)在當前的美育與藝術教育的實踐中是非常缺乏的(何佳瑞) ,從莊子「大美」的概念出發,恰好可彌補這方面不足。

美|未來趨勢

一 、 影響下世代經濟的,主要是「文化因素」


作者Said Dawlabani說明,人類發展史上,Meme(文化基因)如何影響著各個時代的「價值系統演化」;他並闡述,以「財富計算成功與否」為核心概念的經濟學價值系統,如何在1980年代興起,1990年代達到高峰後逐漸式微,同時,如何在2010年左右被以「網路社群價值系統」為核心的新式經濟學所逐步取代。

 

作者更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發展,並不會是個結束,人類不斷朝向更高人文價值追求的動能,會讓下一世代的經濟學,朝向更周全的「價值系統」發展,例如,良知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或者說「公益資本主義」。(大小創意 / 姚仁祿)

 

影響下世代經濟的,主要是「文化因素」,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