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散步

營造一個適合散步的城市 - 浮洲散步


散步雖是一個非常輕鬆簡單的行為,但散步時,我們感受到風,感受到蟲鳴鳥叫,感覺感受到地板的觸覺,空氣的味道,陽光在不同時間映在葉上呈現不同顏色陰影,而美感就在這個時候產生。


就像宗白華《美學散步》談到「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還是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散步時所感受的美是全面的,在現代的生活型態中,尤其是生活在都會區的人們,每天的生活場景常常是從家中的電梯到地下停車場,在將車開往上班地點,下班時再從上班處開到地下停車場坐電梯回家,我們驚訝的發現,有許多居民與居住環境的接觸幾乎是零,如果人們連自己的家門口都很陌生,那又怎麼會有改變居家環境的想法呢?而這個城市又怎麼進步呢?



書店位於浮洲地區,我們帶領了多次的浮洲導覽,從小學生到社區居民,導覽時參與者常驚訝的發現,原來浮州竟然這麼多美的地方,在家附近散步是最好的美感教育,我們不用開車到遙遠的山上,不需要特別遠行,在家附近的公園小巷就可以生態導覽,就可以美感散步,這樣的美感不但會持續,還會不斷地發酵,走出家門散步,去了解居家附近的美與不美,就是一個最好的美感教育,這才是長久之道。


如果我們都不在家附近散步,我們怎麼知道可以改變周遭什麼 ? 如果我們走出家門散步時,將會發現社區附近的好與不好,美與不美,這將是改變的開始。

 

美感散步有兩個難度

第一,當人們美感沒有覺醒,會視而不見

第二,人們不走出家門散步了

協助人們美感覺醒與將散步帶入日常生活,就是本計畫的精神所在,一 ~ 四個步驟我們計畫讓一群人美感覺醒,在第五步驟,我們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散步活動,不見得一直都是導覽歷史文化,可以是大自然,是聲音,是氣味,也可以是遊戲,我們想要讓城市的人們,從家裡走出來散散步,嘗試喚醒人們對於散步的記憶

營造一個適合散步的城市

一、散步帶給我們身體和精神上的好處


久坐不動不只對你的身體有害,

更對你的大腦有害,

神經科學家告訴你走路背後的祕密。


站起來,一起走路吧!


在這本讚歎走路帶給我們身體和精神上的好處的書中,愛爾蘭神經科學家謝恩・歐馬洛(Shane O'Mara)說,直立走路,釋放了我們的雙手,然後以細微但重要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活動,於是也釋放了我們的思想。


書中先從演化角度,談到走路的古老起源,接著從結構型態學角度,講到我們的大腦、神經及身體為了操作走路的步驟,有了飛躍性發展。最新研究揭示,為了要好好走路,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要取得平衡。再者,為了在擁擠的城市不至於迷路,還啟動我們內部的GPS系統。




此外,走路帶來其他移動方式無法給予的體驗。在走路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緒也不斷運作,我們能更創意地思考,情緒壓力也得到抒解。更有甚者,走出戶外是一種社會粘合劑,具有社交功能。很多內心話在一起散步時袒露,很多會議在走路中完成,很多共識在遊行中凝聚。一個宜行走的都市,也會是一個有助於社交的宜居城市。換言之,走路帶來的美好經驗,有助於城市的重塑和改造。


作者一句非洲諺語說:「如果你想要走快點,自己走。如果你想要走遠點,一起走。」走路的社交意義不言而喻,為了共同的理念和目標,人們會一起走路。走路帶來的一體感,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走路是簡單就可以做到的。然而作者提醒我們,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為了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而設計,我們正為了缺乏移動的生活付出代價。因此,我們要重新開始走路,無論是上山,或是去到公園,或只是上學和工作,也不管是漫步、閒蕩、遊晃、溜躂、遊行、健行、大步走、踏步走,走路對於個人和社會的諸多好處,開始走的人就會知道!


二 、 「最佳城市最棒的部分就是宜行的程度。」


知名都市規劃者傑夫.史派克(Jeff Speck)表示,「最佳城市最棒的部分就是宜行的程度。」根據史派克的說法,城市中的理想路徑應該要方便、安全、舒適而且有趣。


他說,一條路徑要讓人感到方便,「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大部分面向都要近在眼前、垂手可得,並且依照人們的步行習慣和心理來安排規劃。」



行走要是安全的,這不證自明但有時會被忽略。行人不該在快速移動的車流中冒險,因此都市設計者至少要將行人與車輛一視同仁看待。行走應該要舒適,在此史派克提出了重要的一點,即都市規劃者以及設計師應該把都會街頭看成某種「戶外起居空間」。


我們這些城市使用者以及步行者,應該要覺得街頭景觀宜人,娛樂空間、座位規劃、休憩空間以及多元性應一應俱全。最後,走路應該也必須要有趣;史派克認為,為此我們的街道應該要有「裡面充滿友善面孔的獨特建築,以及人性化的號誌」。


三、「城市」的改造,能導致「人」的改造


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1950年代,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飽受塞車之苦,空氣汙染及噪音問題嚴重。政府決定將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商業街改成行人徒步區,反對聲浪不斷,商家擔心生意將與車流一起消失,文化評論家說丹麥人不習慣室外生活。但事實證明,徒步區迎來了更多的消費人潮,從此人們愛上這樣的空間,也期待更多這樣的空間。──這正是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經典例證。


借鏡世界的一流城市規劃──哥本哈根的行人悠閒自在,倫敦的自行車暢行無阻,波特蘭的輕軌活化街道,魯爾的工業區蛻變重生,紐約的住宅追求公義,京都的夜色魅力獨具──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四、將植物引入人造建築,將富饒帶入城市


人類發明了城市,建造交通工具、公共設施以及通訊網絡。

我們歷經了兩次工業革命,如今正邁入以全球網路與多元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卻愈來愈遙遠...

如今,我們已經意識到要重新與自然建立連結的迫切性,但,不要落入表面的「綠化」陷阱,而是真誠地與自然連結,同時保有生活在當代城市的優點。


花園城市是獨特的有機體,能將自然與人工、建設與耕種、生物與數位融合成為有生命的單一整體。花園城市也如同其他形式的花園一樣,混合了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觀。參與城市建設的設計師並不僅僅是在規劃建築物,而是要促成複雜且持續變動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