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庇》

新北市雙月刊|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近幾年板橋浮洲地區變化快速,外來住民與臺藝大學子們,逐漸取代了老住戶,眷村、學校、工廠拆除了圍牆,整個社區正處於等待與改變間的蛻變期,儘管如此,沿著湳仔溝的29巷,在一排老房子裡,隱藏了一間二手書店,4年來一直默默做著散發書香、發揚浮洲在地文化藝術,和保存浮洲老歷史的工作,偌大的書店,老闆程恩澤卻是個年紀不到40歲的年輕人,他說當浮洲在不斷的改變,我就更想把浮洲的美好保留下來。


  程恩澤自嘲說,自己年輕時根本不是文化人,而是在金融業上班,公司一度遷往大陸,因為每次到大陸都會去都會把家中的物品也陸續搬過去,有一次回到浮洲老家,驀然驚醒發覺家中怎麼什麼東西都沒了,剩下的全部都是書,也逐漸走上開書店的人生道路。「原本只是當成打發時間啦,沒想到消費者反應還滿踴躍的,自己也越來越喜歡二手書,也越經營越過癮,於是乾脆回臺專心賣二手書。」

  程恩澤認為販賣二手書是一種知識再生的能量,因為原本可能會被資源回收、不再有用處的書籍,透過交流之後再產生影響人心的功能,創造無限的價值,就覺得這工作再辛苦都要堅持。為了滿足網友們買書的需要,程恩澤拉著程太太一起全心經營,跑遍全臺的資收站,看到不錯的書籍就批購,除了書,他還收購市面上越來越少的黑膠唱片和一些文創商品。

  有一回程恩澤到高雄一家結束營業的唱片行收購黑膠唱片,沒想到幾年後這批黑膠唱片成了「鎮店之寶」,因為不僅貨色齊全,連鄧麗君、鳳飛飛、江淑娜、余天、齊秦…等歌手都有,最特別的是因為唱片都來自唱片行,有些系列一應俱全。不過,程恩澤擔心黑膠唱片賣一片、少一片,因此有些市場上少見的唱片,就僅供觀,列為「非賣品」。從網路販售化身成實體店面,程恩澤分享時覺得這過程有些冒險,由於網路賣二手書需要有倉庫來放置、分類收購回來的書籍,於是1間、2間、3間,慢慢地到了2012年擴充到了4間倉庫規模,夏天時因為自己愛看書,也想分享書香給愛書人,雖然知道因為時代演進,實體書店一家收店,但他還是想趁年輕時試試,不願老了才後悔,於是就將倉庫改裝成書店。

  「反正有客人就開店,如果萬一沒客人,鐵門拉下來,當成倉庫就好了。」程恩澤個性豁達,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他說原本計畫是將這座倉庫變成社區小書店,從專攻小朋友的兒童書開始,而且還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新新書店」,英文叫CC.Book,意思就是笑嘻嘻的,希望孩子們進到書店都能很開心,但沒想到才剛把構想跟隔壁臺藝大的學生們分享,馬上就被打槍。

  學生們直接挖苦他,說這名字太「Low」了,加上因為客群可能大部分都是臺藝大的學生居多,於是程恩澤聽從建議,轉了個大彎變成傳統書店,新書、二手書都有,由於書店名稱一直搞不定,後來乾脆就直接叫「書店」好了,沒想到這很普通不帶其他意義的名字,反而讓人印象深刻。

  書店的發展過程很戲劇化,很多設施或服務,都是臺藝大學生或者工作人員協助完成的,例如書店內的咖啡就很有戲劇梗。程恩澤笑說,書店剛裝潢好時,就有一位臺藝大學生毛遂自薦來打工,上班後他就建議書店怎麼可以沒有咖啡呢?沒想到這位學生以前在咖啡店打工過,於是他就帶著「前老闆」來幫忙把書店的咖啡機等設備全弄好了,讓書香、咖啡香一起飄散在這溫馨的空間裡。

  既然有了這處書香環境,程恩澤一直沒忘了要把等待改變中的浮洲,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於是他開始造訪文史工作者、社區各協會、學會、社大,也拜訪地方耆老,更透過書店的空間,開始展覽當地藝術家的各式作品。「別小看浮洲不起眼的店家喔,任何一家店裡可能都隱藏著藝術家呢。」

  程恩澤指了一樓牆面上一張眷村門口非常像照片拍出來的畫作,他說這張畫作大家都想不到竟然是出自浮洲一家老西裝店老闆娘之手,可見浮洲藝術人才濟濟。書店現在每個月都會換展一次,也會和臺藝大社團、學生、老師們合作,有時晚上8點打烊後,還推出音樂饗宴,讓這裡儼然成為浮洲的文化藝術補給站。

  來到「書店」不僅看書、喝咖啡,更像是在品嚐老浮洲的浮光掠影,牆面上一張大大的浮洲老地圖,上面有古厝、小巷、古水道和散步地圖,程恩澤不僅希望客人來看書、玩貓,也希望大家能按圖索驥走走老浮洲,尤其浮洲許多的角落,都有令人驚奇的美感,即使漫步於小巷弄間,也能走出一種心靈療癒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