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講堂
2019/11/27 (三)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海市靈觀創作說明》/ 盧人仰
《講師介紹》 盧人仰 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系博士班畢業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現任 華梵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講座主題》 海市靈觀創作說明 在2013.12.16~2013.12.22.期間的作品中,我以海為主題所拍攝的風景照片,模擬「海市蜃樓」(Mirage)的時空異置,與我製作的立體造型經過鏡面反射,再加上電繪的合成手法,試圖藉此搭起一種從我的工作室到風景地點之間的「神遊」連線,探討以一個現代人的觀點,重新賦予古人的「神遊」之新內涵。 在2019年新的系列作品「海市靈觀」中,仍承繼著關於「神遊」的探討,我嘗試以漸進模糊的對焦方式拍攝那些我曾遊走過的海景並以連作表現之,內容也以過去常用的一些手法,與我所打造的立體模型合成之,此系列我更試圖透過粗顆粒的影像輸出,呈現那如夢似幻、飄渺、幽然又迷離的蜃景,牽引著由近而遠,由遠而近;由清晰而模糊,由模糊而清晰的召喚,從這些影像所呈現之可視的原型到不可視的原型之間,開啟多向度的連結與融合,在來來去去,進進出出之間的影像,進行著一場關於海市的出靈觀想之現代神遊。 |
2019/07/26 (五) 18:30 書店藝文- 講座 《愛滋的樣子, 談污名壟罩下的故事》/ 感染誌
《講師介紹》 劉仁凱 1992年生於台灣臺北,畢業於世新大學圖傳系。現為視覺藝術家與自由攝影師。近期專注於愛滋(HIV)相關議題之研究及創作,與多國非政府組織、公衛機構合作串連,以藝術創作探索軍事隱喻之於普世價值、疾病持有者身心狀態間的擾動。劉仁凱的創作反映其在日常所觀察到的信仰狀態,他學習特定物件之於研究主題/對象的意義及符碼,以將其轉為作品裡的視覺符號敘事,帶出宗教信仰、傳染疾病、集體價值觀等人類社會議題之討論。在他所執行的計畫中,他慣於採取催化者的角度創作,並透過深度訪談及協同創作方式與研究對象建立連結。 劉仁凱作品曾獲得2014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國家奬」殊榮,他的作品由2014年至2018年間亦已於紐約、華盛頓、倫敦、台北、高雄、台南、宜蘭等城市展出。 與談人.Erick I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 am HIV+ 愛滋陽性測不到=好安心 I like indie 移動式愛滋諮詢平台。我不用要=No Drugs 喜歡善良、脾氣好、獨立、有幽默感的鄰家男孩。 《講座主題》 愛滋的樣子, 談污名壟罩下的故事 你眼中的愛滋,是怎樣構成的?新聞媒體24小時汙名無料放送,過時的觀點與醫學資訊盤繞在親朋好友口中。過去我們總在聽「他們說」,難以看見與愛滋共存之人的真實樣貌,今晚從新北市書店出發,直達愛滋汙名壟罩下真實的故事,一起看見社會因不了解所堆疊的層層障礙。關於愛滋歧視與汙名,與我們從故事與談笑中一起抵禦。 |
2019/07/02 (二)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一人犯錯,全家陪葬?受刑人家屬的荊棘之路》/心納家庭服務
《講師介紹》 與談人: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心字會心納家庭服務組主任李怡穎 X 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律師羅士翔 《講座主題》 一人犯錯,全家陪葬?受刑人家屬的荊棘之路 中國古代有一人犯罪便「誅連九族」的殘酷刑罰,以現代民主法治的眼光來看,那是極端殘忍和無法接受的行為。 但若是遇到重大刑案的犯罪者家屬時,還是有些人會要他們共同承擔受刑人的罪責,以歧視或攻擊性的言行對待。 我們真的有辦法用「罪不及家人」的心態公平看待受刑人家屬嗎? 另外,即使不是犯重罪,當家中經濟支柱鋃鐺入獄,留下來的老弱婦孺,又要怎麼一邊面對社會的歧視、一邊維持家計生活? 邀請長期關注受刑人家庭處境的紅心字會心納家庭服務組主任李怡穎,以及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羅士翔律師,一起討論受刑人家屬的處境與需求。 |
2019/03/22 (五)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板橋我的家-我是誰?》/ 李明仁
《講師介紹》 李明仁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副教授、教授 《講座主題》 板橋我的家-我是誰? 生在板橋,活在板橋,許許多多人,在這地理位置極佳、交通方便的城市落地生根,成為自己的家鄉,循著歷史脈絡,過去的人們開墾這片土地,發展經濟,這裡一直都是那麼欣欣向榮 |
2017/11/24 (五)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數到十之後 鏡像、傷痕、旅程》/ 郭昱沂
《講師介紹》 郭昱沂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視 覺人類學博士。 研究主題包括雲南阿卡人世界中的女巫, 以及流傳在中國南方的女書。 曾獲數項文學獎,已出版 三本著作。 2005 阿卡陽光下,2007 尼帕, 2012 女書回生 雪後 《講座主題》 數到十之後 鏡像、傷痕、旅程 八...九...十...今年初,電視電影《數到十,讓我變成沈曉旭》播出。 日子最終數到了十,卻又一如往常,我們沉浸在各自的旅程裡。 絕望的時候,我總是提醒自己:你還在,我也必須挺下去。 你是我的鏡像。我看見你,好似瞧見我身上的傷口也刺傷在你腳踝,如兩朵孿生姊妹花;你看見我,瞳孔裡映照出一條熟悉的旅程,國境不同,卻與你眼前的路途同樣遙遠。 數到十後,我們意識到自身的細微改變。 我們想把憂傷裝進《身體風景》的系列畫裡。無論是肉體、情感、還是靈魂的憂傷,倪韶的畫彷彿代替我們說了一些什麼。你知道的,藝術家處理的是文字無法述說的話。 11/24這個夜晚,是出口。 旅程繼續下去前,這一次,讓我們先相聚。 |
2017/09/30 (六)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綠岸圍城.浮洲島》/ 陳書吟
《講師介紹》 陳書吟 現任板橋.瑞芳社區大學主任秘書.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鐵道少女成員 出版《綠光寶盒 三貂嶺》、《綠岸圍城 浮洲島》 《講座主題》 綠岸圍城.浮洲島 浮洲位在都市邊陲,是大漢溪、湳仔溝沖刷出的河岸三角洲,人們生活的軌跡形塑出加工廠林立、公寓住宅密集,以及客廳即工廠的地景面貌。板橋社大深入其中挖掘與觀察庶民生活與台灣社會變遷的關連。經年,發起許多社區與社會行動探討當地生活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板橋社大將這些觀察轉換成故事敘說,出版<綠岸圍城.浮洲島>一書,與大家分享這些觀察。 |
2017/09/29 (五)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浮洲社區營造》/ 路正光
《講師介紹》 路正光 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建築外牆工程研究所,從事建築設計多年,亦曾服務於國外知名的外牆工程公司,目前是「建築的光工作坊」負責人與台北縣社區規劃師,並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合作,從事建築設計和相關教育推廣工作。 《講座主題》 浮洲社區營造 透過社區調查, 實地了解板橋浮洲地區週邊區域的在地資源與地方特色,除讓社區民眾對該區域的古今風貌有所認識外,更希望能發掘出更多民眾的生活觀點,好形塑出一個更為精緻有趣的「文創浮洲社區」雛型。 定位浮洲為「生態社區、創意之島」、以文創園區、藝術大學、古厝保存、文化地景修復,作為文化啟動。 |
2017/09/22 (五)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浮洲歷史探源研究》/ 林秀美
《講師介紹》 林秀美 枋橋文化協會總幹事.輔仁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人本森林小學教師.大觀國小代理教師.地方文史工作者 《講座主題》 浮洲歷史探源研究 浮洲位在板橋西南方,被大漢溪和其支流湳仔溪環抱著,猶如一座島嶼,只要是大臺北盆地的相關地圖,都可以找到這片土地。她的形狀像一片優雅的樹葉,也像充滿生命力的番薯,更有人說像小台灣…… 浮洲地區與熱鬧的板橋街市僅一水之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發展,充滿著戲劇的變化。 一、浮洲發展圖說 二、浮洲的信仰 三、浮洲早期的產業 四、浮洲家園巡禮 第一區 從渡船到鐵路 第二區農情古厝之美 第三區 從眷村到文創 第四區 與河共生 |
2017/09/16 (六)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城市歷史記憶與認同》/ 莊文毅
《講師介紹》 莊文毅 枋橋文化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畢業.新北市社區規劃師.莊毅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臺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臺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枋橋故事繪本總策畫.板橋我家千人大合唱總策畫 《講座主題》 城市歷史記憶與認同 枋橋文化協會,緣起於一群板橋居民單純守護湳仔溪的信念。 因為這個守護行動,凝聚了許多關心板橋文化與環境的朋友,共同組織了「枋橋文化協會」,協會成員許多是在板橋土生土長,有人在板橋教書、從事文化工作,大家意識到,我們與土地疏離太久了,板橋是我們所倚賴的家園,應該將自己長期以來對社區的研究與心得、情感與願景,以實際的行動實踐。 |
2017/09/15 (五) 19:00 書店藝文- 電影講堂 《家變》/ 楊湘穎
《講師介紹》 楊湘穎 在浮洲出生與成長,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講座主題》 家變 是我的畢業製作短片,全片在浮洲拍攝。起源於在某一年的政策施行後時間宛如靜止的區域,忽然開始轉動了起來,然後快到再也追不上了;而我想要留下一些關於我在這裡的二十年的殘片和記憶 |